游客发表

21硬核投研丨半导体行业2023年展望:下半年或迎复苏,新能源车带动汽车电子放量

发帖时间:2023-10-03 15:36:11

原标题:21硬核投研丨半导体行业2023年展望:下半年或迎复苏 ,硬核源车新能源车带动汽车电子放量

21世纪资本研究院 张赛男 实习生邹晨钰 上海报道

进入2023年,投研一年前还是丨半A股市场香馍馍的半导体板块,仍被砍单 、导体带动电放降价笼罩 。行业新此前经历了两年狂飙突进的年展半导体行业 ,因下游需求的望下调整 ,进入下行周期 。半年

21硬核投研丨半导体行业2023年展望:下半年或迎复苏,新能源车带动汽车电子放量

2022年  ,或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复苏下游行业需求疲软、芯片库存过剩已经从局部蔓延至整个芯片行业,汽车驱动IC、硬核源车模拟芯片 、投研MCU芯片接连降价 ,丨半直至传导至晶圆行业 。导体带动电放

在2023年 ,行业整体下行是否会迎来拐点 ?哪些细分行业有望最先迎来复苏 ?21世纪资本研究院将结合产业链调研,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。

下行的影响

首先总结一下过去一年半导体板块的总体情况 。业绩表现是一个最直接的观察维度 。

从去年三季度半导体板块的净利润增幅来看 ,89家公司中仅有69家净利润增速出现放缓甚至下滑 。其中 ,2021年同期净利润增幅达到10倍以上的企业,包括士兰微  、国民技术、晶丰明源、北京君正、晶晨股份、沪硅产业 、国科微等 ,2022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都有大幅放缓 ,甚至增长为负。

晶丰明源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达到18倍以上,2022年则是下降了135%。尽管有上年基数较高的原因 ,但下游需求变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。

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.07亿元,同比下滑55.79%;净亏2.01亿元 。其称,是全球局势波动及疫情反复导致的经济下行和终端需求萎缩,加之行业下游各环节及终端客户库存消化的影响,公司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;同时公司新产品线的研发投入费用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增加 ,综合导致前三季度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下降。

国科微降幅也比较明显 ,公司净利润增幅由2021年前三季度的增长11918%下降为负增长34.9% 。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 ,国科微表示,2022年公司承接了部分定制化编码、解码芯片产品,且该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低;此外,公司为配合新产品上市,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,在2022年初对部分产品下调售价 ,拉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 。

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到 ,下游需求的调整对业绩的影响几乎遍布全行业,多家公司坦言,这种下行几乎贯穿去年整年。

国星光电主营LED器件及组件产品 ,公司在谈及当前的形势时表示,受行业需求收缩和疫情影响 ,公司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压力,未来会持续聚焦LED封装主业。

不仅是对业绩有影响,行业变化也影响了相关企业的业务布局。21世纪资本研究院注意到,2022年底,芯片设计企业紫光国微变更了募投项目。

据了解 ,公司终止了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项目的投入,变更投向为深圳国微的募投项目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。

对此,紫光国微解释称 ,车载控制芯片技术 、市场壁垒高,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,供求关系逆转,产品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,且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国外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性价比更高的竞品 ,给公司相关产品未来的市场化推广带来较大压力 。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综合成本优势相比,国内尚未形成完整产业生态,产业链资源不足,公司产品产业化的条件目前尚不成熟 ,继续进行规模投入风险较大 。

这是行业调整的一个缩影  ,2020、2021年,新能源汽车赛道火热,引发市场对车载控制芯片的追捧。但在大环境景气度下降的情况下,企业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。

逆势增长的机会

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已是半导体行业的普遍现象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也有企业逆势增长,尽管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,但仍然实现了翻番  。

这些业绩坚挺的企业或与细分行业景气度有关 ,或与产品结构调整有关。

比如包括芯原股份、聚辰股份  、深康佳等企业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过2倍,芯源微 、北方华创 、长川科技 、江丰电子 、新莱应材 、安集科技等增幅超过1倍。

这些企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,上年同期 ,其中80%的企业净利润增速也处于上升状态 。也就是说,在上年行业整体景气度较好的基础上,这些企业仍然实现了倍数增长 。

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半导体设备的强劲走势。设备龙头北方华创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0.12亿元 ,同比增长62.19%;归母净利润16.86亿元,同比增长156.13%。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新莱应材实现营业收入19.90亿元,同比增长34.64%,净利润2.75亿元 ,同比增长128.12%。

此外,净利润增速加快的企业分别涉及材料 、设计  、封测等环节  。这背后的主要逻辑便是行业格局的分布特点 。

机构数据显示,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513亿美元;根据SEMI关于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预测 ,全球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市场规模将在2022-2024年分别达到542.7  、456 、535.8亿美元 。半导体零部件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、日本和欧洲 ,中国的半导体零部件自给率不足10% ,也意味着国产发展的空间广阔。

半导体设备增长的逻辑与之类似,该环节包括硅片制造设备 、前道晶圆制造设备和后道封装测试设备 。根据SEMI数据,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1025亿美元 ,预计2022-2024年将分别达到1085.4 、912 、1071.6亿美元。全球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、美国和日本 ,中国半导体设备整体国产化率不足20%  ,仍有待提高。

半导体材料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。根据SEMI数据,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规模为643亿美元;预计2022年将达到698亿美元;2023年将超过700亿美元 。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 、美国 、韩国和德国 ,中国的国产自给率仍偏低,国产化率不足15% 。

因此  ,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,2023年国产发展仍然是主线,半导体供应链的国产化将继续深入推进  ,其中 ,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 、材料 、关键芯片等增长较为稳定。

复苏拐点何时至 ?

除了产业链发展的分析维度,从下游需求变化的角度看,也可反推新一年的增长机会 。

就目前几大热门的下游行业来看,分别以消费电子、通信 、工业 、汽车等领域为例 ,消费电子的疲软是造成这波下行的主要原因,而其所占比重之大  ,也意味着行业复苏取决于消费电子的复苏 。

21世纪资本研究院此前报道指出  ,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,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,相关库存开始恢复到健康水平 。

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此前在业绩电话会中表示,公司Q3业绩环比有所改善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,该两项改善对小米来说是很正面的信号。同时 ,三季度公司整体库存水位稳步下降,环比降低9%,呈现良好的态势。海外市场方面,公司将重点关注即将到来的四季度 ,将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购物节 ,预计整体库存也将有明显改善 。

目前来看,行业普遍认为消费电子的复苏拐点将在2023年下半年到来 。realme中国区总裁徐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realme自身的库存压力问题已经不存在了,预计整个手机行业将在明年下半年复苏  。

机构方面也将复苏拐点瞄准在明年下半年。IDC此前预计,市场复苏时间为明年。虽然预期没有改变,但考虑到第三季度的市场趋势,IDC将时期推迟 ,认为复苏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显示。

来自芯片行业的判断与之类似 。高通高级副总裁卡图赞称 ,大多数电子市场的缓慢增长主要受到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,在库存积压的情况下,至少在2023年下半年才能看到复苏。

中芯国际也认为,这一轮行业周期调整至少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。若按照下游手机市场对行业复苏的判断,至少要到下半年才能复苏 ,就算考虑提前备货的需求,上游产业链的复苏确实至少要到2023年上半年才能看到希望 。

此外 ,工业控制领域的需求相对稳健。21世纪资本研究院通过产业链调研获悉,以主要面向工业、通信等长周期需求为主的FPGA芯片来看,相关企业均表示,2022年的销售较为稳定 ,并未受到消费电子市场的影响 。

一位产业链人士还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 ,工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 ,如工业上的机器学习 ,对算法 、DSP 、处理器上提出很多新要求;如果用的是机器视觉 ,在速度接口、传感器、图像处理上就有更高要求  。而这些都是上游芯片企业的增长动力 。

在汽车领域 ,相比于此前汽车电子大量缺货的情况,2022年已明显好转 ,从多家芯片企业来看,这是过去一年增长最大的亮点。一个现实的情况是,该领域的增长还未能抵消消费电子领域的下滑 。

展望2023年  ,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提升 ,该部分的增长贡献将加大。

具体来看  ,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 ,一方面仍然是IGBT、SiC和车载传感器等汽车电子需求的增长  ,将带动上游汽车芯片厂商进一步放量。另一方面,新能源车电动化加速渗透,车载显示大屏化、多屏化趋势明显 ,同时OLED 、MiniLED 、HUD等新型显示技术在车载领域得以应用 ,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增长同样可期  。

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

    热门排行

    友情链接